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成为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并以其特有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效率助推中国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
(二)加大首贷、信用贷支持力度。支持民营企业在符合信息披露、公允定价、公平交易等规范基础上,以市场化方式购回本企业发行的债务融资工具。
推动落实金融企业呆账核销管理制度,进一步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十一)强化区域性股权市场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服务。鼓励地方政府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加大辖区内小微企业应收账款确权力度,提高应收账款融资效率。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增强服务民营企业的可持续性,依法合规审慎经营。鼓励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等应收账款付款方在中小企业提出确权请求后,及时确认债权债务关系。
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支持供应链上民营中小微企业开展订单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业务。健全适应民营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组织架构和产品服务,加大对科技创新、专精特新、绿色低碳、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等重点领域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支持民营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和项目建设,积极满足民营中小微企业的合理金融需求,优化信贷结构。另一方面,不同金融机构越来越重视金融科技投入,此外,为了保证金融科技战略的推进和落地,各银行在科技人才投入上也不断加码。
科技金融生态建设的重心就是通过合理的激励相容机制安排,促使不同层次的参与者合作共赢、协同创新,通过科技与金融的全面融合,努力实现多层次的科技金融发展目标。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可以设立创业投资、可以向银行申请技术开发贷款以来,我国科技金融探索取得了显著成就,诸多金融机构都把科技金融作为重要的业务发展方向。由此看来,金融业机构自身完全可以成为提出科技需求、拉动新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产业金融研究基地主任、研究员、博导 杨涛 进入专题: 科技金融 。
服务于构建可持续的市场化创新体系。同时新技术的深入应用,也加快推动了供应链金融行业向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涌现出层出不穷的商业模式,其中各产业链上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都是数字化供应链金融发展的受益者。
一方面,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真正建立由产业和企业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避免过度干预和低效干预,也不能简单地把各类创新主体、创新模式、创新要素任意叠加,而是要依托现代科技创新的前沿特点和前瞻路径,依靠金融的力量打造新型创新联合体模式,激发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内生动力。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金融工作要以加快建设金融强国为目标,以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在新形势下,制定科技金融发展战略,需要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助力强国战略实施。另外,抓住推动科技金融创新的重点环节,夯实科技金融健康发展的基础要素。
科技金融发展不仅要遵循金融发展规律,更要尊重科技创新的内在规律。金融生态通常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等主体,在与外部制度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通过分工合作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特征、执行一定功能作用的动态平衡体系。另一方面,科技金融的支持对象需要从狭义到广义逐渐扩展,既要以关键核心技术、硬技术创新为主线,也要支持各类业务创新、模式创新、生态创新等。现代金融的核心价值是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因此,科技金融发展战略设计不能局限于机构与产品层面,而是需要以科技金融活动的最终效益与效果来衡量。
一是通过科技金融促进科技创新,进而真正落实到产业层面,实现科技、产业、金融三者的良性循环,带动经济效率提升,最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通常被视为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作用的综合反映)。努力优化科技金融生态,夯实科技金融创新基础
理论上,穿透式监管基于实质重于形式的核心原则,是监管者发现市场参与者的真实身份,识别隐藏在形式背后的实质交易。在革命战争年代,党对金融工作的正确领导活跃了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的经济,为中国革命全面胜利奠定了基础。
人民性: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普惠金融服务体系金融的人民性回答了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问题,是反映一个政党的根本性质、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的重大问题。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金融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双峰监管的优势是职责权限划分明确,将行为监管主体和审慎监管主体分离,就是将金融监管机构分成两个:一个是保护消费者(即监管服务的行为监管),一个是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即监管安全的审慎监管),但各国在双峰架构选择上差异较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新形势下金融工作,要坚持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确保金融改革发展正确方向,确保国家金融安全。中国人民银行仍承担主要宏观审慎监管职责,证监会继续负责证券业监管职责。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明确指出,2008年爆发的国际经济金融危机告诉我们,放任资本逐利,其结果将是引发新一轮危机。
通过对产品的向下穿透,核查投资标的底层资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建成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国家金融治理体系。
行为监管体现了双峰监管的理念。将中央和国家机关工作委员会的金融系统党的建设职责划入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负责统一领导金融系统党的工作,指导金融系统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等。
从实践来看,持续监管是把持续性监管安排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强调时间上的连续性,要求银行监管不能搞运动式和一次性,对金融风险要持续跟踪、分析、监控和纠正的过程,直至实现监管目标。从互动机制来看,普惠金融是实现包容性增长的重要手段,而经济增长又反哺普惠金融的发展。
2023年3月,《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开启了新一轮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与原有的监管体系相比,从根本上理顺了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的关系,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监管架构,也标志着中国的金融监管基本框架从分业到统一的转型。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从世界观到方法论、从金融工作中心任务到制度保障,强调八个坚持,系统阐述了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本质特征,这为开创新时代金融工作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政治性:建立党集中统一领导下的国家金融治理体系金融工作是国家金融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政治性反映了社会主义金融性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普惠金融体系,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构建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体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经历了一系列系统性重塑。
这次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切实提高金融监管有效性,依法将所有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全面强化机构监管、行为监管、功能监管、穿透式监管、持续监管,消除监管空白和盲区,从五个方面为构建全覆盖无死角的金融监管体系指明了方向。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28.74万亿元,同比增长24.1%。
普惠金融特别强调为贫困人口提供公平的金融服务,并据此推动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实践中,通过对主体的向上穿透,核查真实投资者。
2023年3月,组建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是此轮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突出亮点,是我国探索建立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的又一重大创举。但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也存在不足之处,出现了金融资本自我循环及其与实体经济循环的背离效应,出现了金融超发展现象。2017年11月,在一行三会之上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作为国务院统筹协调金融稳定和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议事协调机构。从内涵来看,包容性增长特别强调贫困或低收入群体参与经济发展过程,平等分享经济增长带来的福利,并为经济发展引入新的动力机制。
从监管职能划分,金融监管分为机构监管和功能监管两种方式,各有其优势和局限性。2018年3月,根据党的十九大关于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将原银监会和原保监会的职责进行整合,组建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与西方金融发展的本质区别,为新时代金融改革与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这一重大转变使得我国金融发展的主要任务也随之发生了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成为发展速度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并以其特有的资源配置方式和效率助推中国经济建设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金融对于防止两极分化不可或缺。